来源:本站 时间2024-06-03 阅读:358
中国武术有哪些及中国武术十大排名和历史发展介绍
来源: 时间2023-08-04 阅读:
中国武术第一名:少林拳
少林拳是可以伴随着少林寺历史发展的,而少林寺从北魏就已创立,故而排名第一。
中国武术第二名:太极拳
在当今现代,人们不是为了保命和杀敌来学习武术,多数的人学习武术是为了养生延年益寿,所以练习太极拳的老人居多,从而太极拳排名第二。
中国武术第三名:散打
散打是现代人非常注重武术能实战而延伸的,散打不仅结合了传统武术,还结合了国际武术,并且散打的最初目的,是为了实现奥运会梦想。
中国武术第四名:五步拳
五步拳是学习传统武术的入门,它的招式很少,但却包含了传统武术最常用的步法和拳法,并且在学校体育课流行。
中国武术第五名:八极拳
文有太极安天下,武有八极定乾坤,看一看太极拳能排名第二名,就大致了解了,而且八极拳是许世友练习的武术。
中国武术第六名:擒敌拳
擒敌拳是把八极拳的套路中实用的招式,脱胎换骨,从而变为公安拳,并且在80年代武警部队学习。
中国武术第七名:军体拳
军体拳在1989已列入中国人民解放军《体育训练教材》,是当兵和学校都学习的武术。
中国武术第八名:形意拳
形意拳是源于心意拳,也是心意拳的精髓,在传统武术中非常知名。
中国武术第九名:截拳道
截拳道是李小龙创立的武术,它提倡学习武术套路后,忘记武术套路,从而能在实战中运用适合自己格斗的招式,可以说截拳道是一种武道精神,它不是一种武学套路,如果硬要把它想为武术套路,那就是李小龙一身的实战格斗技术。
长拳是传统武术中大开大合风格的套路,它适合表演。南拳是南方拳术的总称。长拳和南拳都包含了很多传统武术,并且是学武之人必学的武术。
文章来源《中国武术十大排名介绍》。
古武网按照留有武术着作的习武者,以及武学宗派始祖,来作为中国武术高手排名依据,按照年代排名,排除只有传闻的武学大师。
第一名:少林达摩祖师(未知-536)《少林寺》第一代方丈
第二名:宋太祖赵匡胤(927年-976年)《宋太祖长拳》
第三名:岳武穆王岳飞(1103年-1142年)《岳武穆王拳谱》《岳武穆九要论》
第四名:王宗岳(1526年-1606年)明朝万历人,内家拳名家。精通拳法、剑法、枪法,研究数十年,颇有心得。主要代表作有《阴符枪谱》,《太极拳论》,所著《太极拳谱》中之《太极拳论》,被视为太极拳经典理论。王宗岳的《太极拳论》和《十三势解》以太极两仪立说,《长拳解》以五行八卦立说,枪法则以阴符立说。
第五名:戚继光(1528年-1588年)《纪效新书》《练兵实纪》《戚继光拳经》《明末吴殳改编于纪效新书的手臂录》
第六名:程宗猷(1561-不详)有《耕余剩技》一书流传后世,包括《少林棍法阐宗》、《单刀法选》、《长枪法选》、《蹶张心法》四部分,民国年间周越然影印出版时,更名为《国术四书》,是享誉武林的一本名着。另有《射史》一书传世。
第七名:茅元仪(1594年9月17日-1640年)茅元仪一生着述宏富,有《武备志》、《督师纪略》、《复辽砭语》、《石民四十集》、《石民未出集》、《暇老斋杂记》、《野航史话》,《石民赏心集》、《谕水集》、《江村集》、《横塘集》等六十多种,数百万言。但因屡遭禁毁,散佚较多,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者,当首推《武备志》。
第八名:姬际可(1602年-1683年)创立《心意拳》从而让后世演化出《形意拳》,后世学心意拳和形意拳之人的着作有《郭云深能说形意拳经》《曹继武十法摘要》《戴龙邦六合拳序》
第九名:铁桥三(1813年-1886年)《工字伏虎拳》《虎鹤双形拳》《铁线拳》
第十名:孙禄堂(1860—1933年)《形意拳学》《八卦掌学》《拳意述真》《八卦剑学》
从奴隶社会开始,古代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,就必须垄断一切军事手段。军事训练的主要形式是“田猎”和“武舞”。田猎的目的,是训练对各种武器的使用及驭马驾车技术,是纳身体、技术、战术的训练为一体的综合训练。据《礼记·月令》载:“天子易教于田猎,以习五戎”,五戎即弓矢、殳、矛、戈、戟五种兵器。田猎活动也包括“空手以搏”和“手格猛兽”的搏斗技能。利用田猎进行军事训练,不仅商代如此,直到西周春秋也是如此。只是商代比较简单,到西周时才逐渐制度化。
武舞也是训练的一种形式。《尚书·牧誓》载:“夫子助哉!不愆于四伐、五伐、六伐、七伐乃止,齐焉。”(《尚书正义》卷十一)伐是击刺之意。戈是击兵,矛为刺兵,一击一刺为一伐。这是根据两种兵器性能相结合,把击刺同阵形、队形结合起来的武舞式的训练。这种将用之于实战的格杀经验,按一定程序来训练,是古代武术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升华,是由支离破碎向系统化演进的象征,也是早期武术器械已具雏形的象征。
在西周学校教育中,教授"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”六艺。射、御是直接与征战有关的军事技能。乐主要指乐舞,分文舞和武舞两大类。武舞持干戚(干即盾,戚即斧),实际上是一种操持兵械的训练。据《礼记·内则》上记载,“成童”十五岁时就要学习武舞,这样学校教育推动了武艺的普及。
在祭祀活动中,也有持兵械的舞蹈。据《周礼·地官·舞师》载,在奴隶社会,祭天神时要跳云门舞,祭地神时要跳咸池舞,祭四方神时要跳大馨,祭山神时要跳大夏舞,祭父系祖先时要跳大武舞。大武舞是手持兵器的舞蹈。此外,在战前仪式中也要手持兵器跳舞。《淮南子》记夏禹王伐苗族之前,“持干戚而舞之,有苗乃服”。周武王伐封时,军中“前歌后舞”,这些武舞对后世套路的形成也有着重要影响。
春秋战国时期,是我国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发展的时期,也是个急剧变革的时代。频繁的战争增加了短兵相接的机会,突出了对技击格斗的要求,因此,各国都十分重视士卒的选拔与训练。吴起认为“用兵之法,教戎为先。”孙武指出:‘’兵众熟练”是决定胜负的重要条件。作战形式、兵种的变化,带来了军事训练的变革。军事训练也由田猎式的军事训练向着按身体训练与军事技术、战术不同要求的分类训练演进,身体训练与击刺格斗的技术训练日益受到重视。军事训练不仅包括投石、超距、阵法、队形等练习,而且包括“角力”以及“便器械”的练习在内。徒手格斗非大战之技,使用兵器技艺是军中武技的主体。因为对于春秋时期的步兵来说,无论进攻还是防御,他们都是靠手中的兵器来杀伤敌人的。春秋时代,青铜剑的形状有了变化,以柱脊剑为主。战国时剑已达70-80厘米,在湖南郴州马家坪古墓出土的铁剑达1.4米(《考古》1961年9期张中一《湖南郴州市马家坪古墓清理》)。由于铁剑的出现,剑身加长,这一时期剑术的理论有了发展,出自战国人的《剑道》是击剑之术的总结。
中国武术发展史
春秋初期的民间已有了习武之风。管仲在齐国要求士大夫举荐“有拳勇股肱之力,筋骨秀出于众者”((中国武术百科全书》第44页),说明齐国不乏“有拳勇”拔萃的人物。“齐人隆技击”(《荀子·议兵》),又说明齐国民间习武盛行。同期已能出产质精物美的青铜剑,出现了干将、欧冶子等最负盛名的造剑匠。吴越地区也是击剑盛行之地,出现过精于“手战之道”的越女。北方的赵国赵文王养“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。日夜相击于前”(《庄子·说剑篇》)。同时,社会上还出现了职业武士,如侠士之类,典籍上称为“侠”“节侠士”“游侠”。社会上以练武为职业人的出现,对武术技艺的提高和推动武术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。
随着民间武艺日盛,武术开始往庞杂化方向发展了。以个人技艺为主的徒手搏技一一手搏、角力,在民间有广泛的市场。春秋时称为相搏,相搏可用拳打脚踢,连摔带拿,运用奇巧战术来制胜对方。相搏已成为比赛的一种形式。《管子·七法》记述了当时的情景:“春秋角试”,“收天下之豪杰,有天下之骏雄”,“举之如鸟飞,动之如雷电,发之如风雨,莫挡其前,莫害其后”。
至此,军事技术与民间武术并行不悖的格局也已逐步形成,并开始了渐进的发展。从春秋战国开始,随着民间武术的多样化社会功能的发展,使它逐步演变成色彩绚丽、丰富多姿的武术文化。
对抗形式的“角抵戏”也形成于秦代,发展在两汉,其规模很大。如汉武帝元封三年“作角抵戏,三百里皆来观”。角抵具有竞技和娱乐的意义,是双方凭体力和技巧,以摔倒对方决胜负的竞技运动,它为后世武术中的摔法奠定了基础。
在文化的交融中,武术逐渐也与养生相结合。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以动健身的养生思想,提出了“静养”养形练气、“动养”注重形体锻炼的不同主张。战国时《黄帝内经》的出现,开始形成了注重整体、强调精气、平衡阴阳的保健思想。两晋南北朝由于玄学和释、道教的影响,养生理论和炼养功法有了很大发展,道教的内丹术功法日渐成熟。道教提出的炼养精、气、神思想,所谓炼精化气、炼气化神等对后来的武术都产生了影响。
隋唐五代,角抵手搏开展很普遍,上至皇帝,下至百姓都喜爱这个项目。当时手搏、角力比赛时,大都裸露身体的一部分,《续文献通考。乐考》载:“角力戏,壮士裸袒相搏而角胜负。每群戏既毕,左右军擂大鼓而引之。”
唐时有颇多的文人及民间艺人练剑术。同时由于唐代表演艺术的发达,使剑术演练技巧发展到很高水平。杜甫《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》、中唐诗人姚合《剑器词》都有剑舞艺术的描写。
宋代以民间结社的武术组织蓬勃兴起。以乡社为基础的武艺结社组织有“弓箭社”“忠义巡社”“攘子社”“霸王社”等。除弓箭社外,北宋末至南宋初,山西、河北、河南、山东诸省各地乡村居民还组织了寓兵于农的抗金武艺组织“忠义巡社”。在农村还有以“社”“堡”“山寨”形式出现的武艺结社组织,如攘子社、霸王社等。有的是防御外族侵略的,也有以反抗封建压迫剥削而结社的。其共同点为武艺具有较强的军事训练性质,即突出了实用性,以弓弩、刀枪等为当时结社组织的主要装备和训练内容。
在农村结社组织发展的同时,城市结社组织一也在发展,南宋时期都城临安府(今杭州)出现了争交的“角抵社”“相扑社”,射弩的“锦标社”“川弩社”“射水弩社”,使棒的“英略社”。参加武艺结社的成员,大都是市民阶层,他们人社习武,非求柴米之资,而是为了强身健体,娱乐消闲。
宋代商业经济活跃,市民阶层壮大,推动了市民文化的兴起,商业化的习武卖艺蓬勃发展起来,出现了大量的以练武卖艺为职业的民间艺人,时常在表演前打套子以招揽观众,这种打套子的表演,有“使拳”“舞斫刀”“舞蛮牌”“舞剑”“使棒”等。不仅有单练而且有对练,这些以技击技术为要素,按规定动作进行的套子化武艺,充盈了民间武术大舞台。
这一时期,对抗性的“手搏”“角力”也有发展。《宋史·兵志》载:“手搏虽不切于用,而亦习其身臂”,手搏在民间得到发展,比武时,可以“拽直拳”“使横拳”“使脚剪”。角力已有专着问世。宋·调露子在《角力记》中写道:“夫角力者,宣勇气,量巧智也。然以决胜负。”角力是双方凭技艺、勇气、智能决胜负的竞技运动。宋代还出现了“露台争交”。宋吴自牧《梦梁录》记载:“若论护国寺南高峰露台争交,须择诸道州郡膂力高强,天下无对者,方可夺其赏。”这种露台争交类似后来的打擂台,它是中国古老的武术竞赛形式。
总之,宋元时期古代武术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体系。主要表现在拳械技艺进一步丰富,套子武艺也有了发展,有了单练和对练,也出现了打擂比武的“露台争交”等。武术形式出现了更加多样化的特点,尤其是民间的发展成了较大的规模,并沿着自身的规律不断向前发展。古代武术的定型
阅读《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和中国武术发展史》查看全文。